孟加拉国民的贫穷,从来不是因为人口和地理

栏目分类孟加拉国民的贫穷,从来不是因为人口和地理

你的位置:贷款论坛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孟加拉国民的贫穷,从来不是因为人口和地理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4:39    点击次数:54

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,该市昔日属孟加拉邦,为孟加拉文化象征。泰戈尔创作多以孟加拉语,其诗中曾如此描绘故乡。

九月与十月间,稻谷呈现出一片金黄,它们生长得极为柔和且迷人,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致。

在榕树荫下,河岸之旁,你轻轻展开长裙,那裙摆的模样,宛若奇迹,令人惊叹不已。

你的言辞宛若清泉,使人心情舒爽,璀璨的孟加拉,我的母亲,我内心充满了对你的深情厚爱。

《金色的孟加拉,我爱你》被谱曲后成为孟加拉国国歌。诗中美景难与现实对应,孟加拉国今多默默无闻,偶上新闻皆因贫困、洪水、事故,无“金色”之誉。

是诗人情感渲染,美化了故乡记忆,还是孟加拉国曾辉煌如今黯淡?欲解此惑,需探究加尔各答及孟加拉地区之历史。

孟加拉通常指恒河三角洲,涵盖孟加拉国、印度西孟加拉邦及比哈尔邦等地。此地自古为南亚次大陆经济发达、人口密集区,居民亦属南亚最古老民族。12世纪,中亚穆斯林入侵并使其快速伊斯兰化。

溯恒河口而上可达次内陆腹地,近代时葡萄牙、荷兰、丹麦、法国人均曾觊觎此地财富,终由英国人胜出。英东印度公司利用此地建贸易据点,加尔各答港自此崛起。

在历史的长河中,血与火成为了分割的标志,象征着激烈的冲突与彻底的决裂,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命运轨迹,清晰地划定了界限。

1905年,英国以宗教为依据,将孟加拉分为东孟加拉(多为穆斯林)和西孟加拉(印度教徒略多)。两者原为同一民族,仅信仰不同。几年后合并,但此次划分已使统一的孟加拉产生裂痕。

二战时,孟加拉虽未遭大规模炮火,但战争恐慌与天灾叠加,殖民者错误管制进口与物价,致300万人死于饥荒。印度民族主义情绪高涨,对英怒火中烧,英国多年经营终失民心。

1947年,孟加拉地区处于“南亚分裂”前沿。真纳领导的穆盟期望建立巴基斯坦这一伊斯兰国家,名取自西北穆斯林邦首字母。孟加拉邦虽人多地少,却不占主导,为独立埋下伏笔。

印巴分治导致剧烈国土割裂,焦点在穆斯林聚居的旁遮普邦(57%)和孟加拉邦(54%),两地均为南亚次大陆富饶之地。尼赫鲁不愿全让,故两地均被一分为二,由两国平分。

现今,印度西北部有旁遮普邦,毗邻巴基斯坦旁遮普省。历史上两地本为一体,但因穆斯林与印度教徒混居,旁遮普邦被分割。印巴分治时,旁遮普邦发生剧烈冲突,导致超50万人死亡。

孟加拉东部当时仇恨如火山喷发。1946年,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已互杀致5000余亡。分治前夕,局势危急。“圣雄”甘地赴加尔各答,绝食求和平,终使孟加拉免遭浩劫。

1947年,孟加拉地区被分割,西孟加拉成印度一邦,东孟加拉并入巴基斯坦成飞地。此分裂是悲剧,原紧密经济联系被割裂,加尔各答市场大幅缩减,城市地位下滑,被新德里和孟买超越。

东孟加拉,即东巴基斯坦,失去了庞大的市场,转而面临敌对国。被印度包围的它,只能通过飞机或轮船远绕印度半岛数千公里抵达西巴,两地距离遥远,经济联系几乎断绝。

东巴基斯坦的历史往事可追溯至往昔,那段岁月充满了独特的记忆与变迁,保留了深刻的痕迹,反映了地区历经的种种事件与发展的重要脉络。

巴基斯坦建国时,国家结构失衡,东、西巴基斯坦人口相近,但东巴面积仅占全国不到15%。蒙巴顿勋爵预言巴基斯坦30年内将分裂,1971年,这一预言在不到30年时应验。

建国初期,孟加拉人民满怀希望,庆幸能与穆斯林同胞共建国。然而,不久他们便感到失望,因东、西巴基斯坦仅名义平等,实则东巴处处受西巴歧视。

巴基斯坦建国者多来自西北,以旁遮普与信德族为主,掌握话语权。国语乌尔都语引发54%孟加拉人不满。孟加拉人与印度人关系好,常被指不忠不爱国。

孟加拉人更感痛苦的是经济剥削,孟加拉平原的黄麻几百年来畅销全球,为国家带来大量外汇,但中央政府却将八成黄麻收入投入西巴基斯坦,令孟加拉民众极为不满。

在国防上,孟加拉人颇多怨言。印巴冲突时,印度常先对弱小的东巴基斯坦动手,而西巴基斯坦只专注克什米尔,不顾东巴基斯坦。东巴基斯坦人普遍抱怨:“钱被西巴夺走,还得为其效力。”

巴基斯坦建国后,东西部矛盾持续。孟加拉人为求高政治地位,发起“孟加拉语运动”,呼吁自治并排斥旁遮普人。此举激怒西巴基斯坦,双方因打压与反打压,矛盾日益公开。

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变为东、西两地对国家权力的争夺,人口优势起决定作用。东巴基斯坦的“人民联盟”因人多胜选,西巴基斯坦的“穆盟”拒认。拉赫曼带领“人民联盟”迁往加尔各答,开启了东巴独立运动,孟加拉国逐渐崭露头角。

孟加拉国在历经历史变迁后,终于赢得了民族解放与独立,成为一个拥有自主主权的国家,从此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。

孟加拉国独立属必然。印巴分治时,旁遮普与孟加拉人虽同宗不同族,缺乏互信。强行合并难持久,巴基斯坦东西部维系20多年已属奇迹,东巴长期存在更不可能。

印巴分治初,真纳欲整合全印穆斯林区为单一国家,致腹地穆斯林土邦欲加入巴基斯坦,成印度“国中之国”。印度不容,出兵解决。东巴似匕首抵印后腰,打击东巴成印战略目标。

印度虽在印巴局势中看似强势,初时却极为被动。孟加拉独立运动对印度而言如获至宝。1971年,巴基斯坦总统派兵捕拉赫曼,印度趁机挑衅,引发第三次印巴战争。

印度军队东攻西守,围困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,海上筑防线阻巴海军增援。达卡守军孤立无援后投降,东巴基斯坦独立成孟加拉国,拉赫曼任首任总统。南亚三国均源于英印殖民地。

孟加拉国踏上自主发展之路,实为幸事。印孟两国无宿怨,解除巴方“包围”后,迅速解封,发展正常关系。边界飞地复杂,但两国和睦共商,互换领地,开创了国际领土争端解决新例。

孟加拉国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人口密度高、自然资源匮乏、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经济结构单一,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。

孟加拉国现为亚洲贫困国之一,人均GDP约1600美元,略高于巴基斯坦但低于印度。其贫穷原因包括人口过载、季风气候恶劣及民众勤劳度不足。其面积相当于中国山东,却拥1.6亿人口。

将孟加拉国贫困归咎于人口和气候并不准确。其人口众多并非短期激增所致,而是长期以来的稠密地区,历史上也曾有过繁荣时期。

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,东巴人口近4000万,现已增至约1.6亿。与印度(人口增至14亿)和中国(人口增3倍多)相比,其增幅正常。孟加拉国70%以上为耕地,以稻田为主,农业发达,利于发展养殖及畜牧业等。

称孟加拉国气候恶劣阻碍经济发展并不全面。洪水虽困扰,但已被当地人适应。人口增长与粮食增产显示环境未阻其发展,孟加拉国落后的原因需另寻。

孟加拉国建国前20余年,饱受剥削与封锁,经济难展。实施“五年计划”,土地国有,黄麻统购统销,计划色彩重,农民积极性受挫,昔日鱼米之乡竟现饥荒迹象。

印度西孟加拉邦是左翼政党强盛之地,毗邻的孟加拉国深受其影响,施政具左翼色彩,经济发展困难。加之局势不稳,战乱频发,孟加拉国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并不意外。

向中华大地汲取智慧与经验,通过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不断提升自我,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。

20世纪80年代,孟加拉国实施经济改革后状况稍有改善,但其改革力度远不及中国、印度和越南,经济发展成效有限。现今,该国正显现出崛起的苗头。

近年来,孟加拉国是南亚乃至全球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,2018年经济增速达7.8%,连续6年超6%。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尤为突出,其成衣制造业的兴起得益于中国企业的流入。

2000年前后,中国成衣制造业因成本攀升与环保要求严峻,寻求海外转移。孟加拉国正值经济改革,凭借丰富的黄麻资源、纺织传统及低廉人力成本,大规模引进中国企业。

中国人在孟加拉国建大型纺织制衣厂,引进生产线及先进经验。如今,成衣制造为该国经济支柱,年出口近400亿美元,解决500多万人就业,政府获外汇用于基建,吸引更多外资,借鉴中国经济成功经验。

中国作为世界成衣出口领头羊,是孟加拉国纺织业的指导者及最大出口市场,促进其发展。两国虽有人口竞争,但合作前景广阔。孟加拉国脱贫,中国是良师,国人应自豪。